从业者访谈

 
202020-5
张燕:用社区居民的身份,种下推动社区公益的种子
阅读次数:121次 发布者:壹棵松公益基金会   日期:2020/5/20
  在此次“壹棵松杯”上海社区基金会公益创投大赛中,来自上海市徐汇区凌云社区基金会的项目“金塘小区‘一米视角’童话乐园”荣获了金奖。该项目以参与式社区规划和儿童友好城市为理念,以改造老旧小区为契机,以赋能社区自治团队“雏鹰小队”为基础,由儿童教育专家、设计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充分调研并挖掘社区需求、社区资源、社区文化,最终产出一个“一米视角”童话乐园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社区自治团队的执行能力得到了培育,更多的居民参与得到激发,自治共治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得到了打造。
  
  项目负责人张燕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的一名讲师,在项目构思、设计和申报的过程中,她与凌云社区基金会密切联动,发挥专业优势将公益想法变成了完整的公益项目并链接了相应的资源。在此次99公益日活动中,她也和社区基金会一起为项目进行了动员筹款。在这个过程中,张燕老师遇到了社区筹款的痛点和难点,同时也看到了社区公益的火苗与契机。

  受访专家介绍
  
  张燕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凌云社区
  
  基金会金奖项目金塘小区“一米视角”童话乐园负责人

  
  一、培育力量,从高校教学走进社区公益
  
  谈到项目开始的初衷,张燕老师告诉我们,这其实来源于学校的社区教育活动。她的儿子在华理附小读书,学校里有一个“小花栗观察员”的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观察并调研社区问题,这也是凌云社区基金会“社区儿童舞台”项目的一部分。在“社区儿童舞台”项目的培育下,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由多个华理附小二年级学生家庭组成的“雏鹰小队”自治团队,其中有两名孩子的爸爸都有设计专业背景。
  
  面对老旧小区人车不分流给儿童带来的潜在危险,雏鹰小队萌发了第一个项目方案“童心安全告示设计、助力儿童友好社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一些醒目的指示牌,在一些有潜在危险的地方给司机一些友善和温馨的提示,一起创造一个儿童友好的空间。“雏鹰小队”也是孩子们自己取的名字,孩子们希望自己有鹰一样敏锐犀利的眼睛,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或者改善问题。家长考察们带着孩子们去观察小区的环境,让他们首先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一起探讨可以做些什么,并且确定了告示牌和路面涂鸦两种方式。,希望司机看到这些提示能够有意识地减速行驶。其实在小区里也有类似的指示牌,但是千篇一律比较格式化,很容易被司机忽视。于是雏鹰小队从儿童的视角进行设计,在设计中融入童心,引起大家的注意。当时几个小朋友一起画了创意草稿,最后由两位有设计背景的爸爸做了提炼,形成了最终的指示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这些可爱的设计可以引导司机的行为,而且这个活动本身让社区熊孩子的善意、心愿被更多的人看到,能吸引更多的居民关注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的儿童也会很有成就感。张燕老师表示,这个项目在社区中过程是比项目设计本身有更大意义的。
  
  雏鹰小队在疫情期间还开展了“小手牵大手:学一样手艺、帮一位老人”“创作与分享——疫情下的别样六一”等活动。张老师谈到,“社区儿童舞台项目本身就是在培育一些社区的在地力量,像我们团队就是他们培育出来的。有了前期一些小的行动基础,慢慢就会更多地关注并发现社区问题并付诸行动。”
  
  《儿童社区舞台》项目——小花栗课题社区对接会
  
  二、看见需求,从公益想法变身精彩项目
  
  金塘小区作为凌云街道的一块飞地,与街道主体部分因华东理工大学而分割,通达性较差,共享街道的公共空间并不便利。而且小区北面因沪闵高架、沪杭铁路与康健街道相分割,小区东面因老沪闵路与漕河泾街道相分割,除了小区内部空间的改造,无法向外拓展获得可达性较好的公共活动空间。在这里生活了几年的张燕老师团队对缺少儿童友好空间这个问题的感受非常深刻,同时因为专业背景她对于参与式社区规划有较多的了解。
  
  在得到了社区领导的支持后,张燕老师开始着手设计起了“一米视角儿童乐园”项目。她想让儿童自己参与,从他们的视角设计一个更符合儿童需求的公共空间。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张燕老师也一直在为后续落地整合资源,包括联系设计学院的老师和儿童教育方面的专家。在和浙江全能教育研究院的王晓燕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她受到了启发,做一个有主题的儿童乐园,而不仅是游乐设施,而主题就可以通过工作坊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开发。
  
  她们的项目团队由四个家庭组成,除了金塘小区的三个亲子家庭以外还有一个其它社区的家庭。那个家长本身就有心理学背景,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比较了解,非常认同她们的项目理念,于是加入团队一起参与。
  
  在有了一定专业力量和资源支持的基础上,张老师认为项目整体的可行性和落地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唐有财老师的建议下,张老师与社区基金会联系,参加了此次的“壹棵松杯”创投大赛。在社区基金会的支持下,项目也获得了金奖的荣誉。虽然在参赛的过程中主要是张燕老师负责整体的框架设计以及和社区基金会的对接,但是她也发现团队内部的成员开始了解到的社区基金会的存在和运作机制。后来团队成员还会主动给她分享社区基金会的最新动态。
  
  三、动员筹款,从播撒种子到静待花开
  
  说起参与此次99公益日的经历,张燕老师表示其实筹款动员的主力还是社区基金会的积极推动和街道各部门的支持。像社区基金会的新任理事长陈新垠老师就提供了大力的帮助。陈理事长是梅陇三村的党总支书记,在社区的群众基础很强,在她的动员下,有很多梅陇三村的居民也加入了为他们社区公益项目捐赠的队伍中。这也让张老师意识到,做公益是一个不断生根的过程。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项目,团队还制作了一张海报进行宣传。团队自身的动员一方面是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向同学和同事以及小朋友的班级群进行推广。因为大家都有类似的专业背景,对公益理念的认同感较高;另外一方面是进行了社区内的推广,她也提到在社区的动员既有经验又有教训。
  
  最开始张燕老师去和社区书记商量,希望能在社区里宣传筹款活动。当然筹款只是其中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想借这个机会让居民了解这个项目。当时书记告诉她可以先在社区志愿者群发,张燕老师说,“书记更加了解这个社区的居民,知道去接受一个陌生的、新鲜的、而且是涉及到捐款的事务时,居民往往会比较敏感。志愿者群成员的公益素养和对书记的认可度确实都会比较高一点。”
  
  99公益日第一天在社群内进行推广后,社区书记和主任都在积极宣传,告诉大家这是为社区设计的项目,希望大家能够多支持。当时很多志愿者就开始捐款了,还有好几个志愿者把信息转发到社区群里去了,但在社区群里并没有太多人回应。第一天复盘的时候,雏鹰小队的团队群里就开始讨论,他们意识到其实社群运营还是需要有一些粉丝互动回应的。一开始进行劝募的时候,团队只发了捐款链接和自己的项目海报,说了一些固定的话术,后来大家意识到还是需要跟进互动的,因此等到下午的时候团队的其他人就去群里开始了互动。
  
  有了跟进和互动后,社区中的一个亲子群中就有居民开始回应了。虽然他们更多的是以提问的形式,但至少表现出了对这个项目的关心。大多数居民提出的是项目究竟能不能落地这样的疑问。这时张燕老师就会和居民解释这个项目后期会在综合改造工程里落地,是有社区基金会支持的,并不是个体的行为。同时,团队成员还把海报打印出来贴在社区不同的公共区域。
  
  然而,书记担心的情况还是出现了,社区大群里出现了居民质疑的声音。群里有租户对项目的内容设计、预算和资金使用都提出了疑问。虽然张燕老师向他们解释了这是社区基金会的项目,资金都是有使用规范的,但是他们依然对张老师的身份和动机保持着怀疑态度。不过大部分居民还是表达了支持的态度,甚至还有社区志愿者通过私聊安慰她。
  
  张燕老师说,“ 在社区宣传动员的过程中,土壤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先做出来,让居民看到效果,看到你是在为社区做事情。我们的土壤跟梅陇三村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可能也是因为像梅陇三村的自治品牌“绿主妇”已经开展了10年,但在我们社区这样的自治项目几乎还没有。我们也算是走出了第一步,先播下一颗种子。”
  
  最后,张燕老师提到,一个项目对公众参与的带动肯定是有限的,因为一个项目的受众是比较单一的。就她们的项目来说,后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肯定有很多的调研和各种的活动,可以让居民尤其是那些亲子家庭走出来,通过参与其中来积累理解和认同。
  
  在培育社区公益土壤的过程中,社区基金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平台,基金会可以在社区达人在有初步的想法的时候帮忙链接资源,拓展项目内核。比如,居民看到了“一米视角儿童乐园”的项目后,可能也会慢慢出来萌生出新的想法。之后,就需要社区基金会这样一个平台帮他们去找到想法落地实现的路径。她也期待着以他们播下的种子为起点,十年后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我们也相信,花开须有时,唯有静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