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者访谈

 
122023-5
欧阳芳:多培育一点自治力量,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也有自己的团队储备,根据团队的问题和需要进行协助和资源协调。
阅读次数:109次 发布者:壹棵松公益基金会   日期:2023/5/12
  在刚刚结束的99公益日中,很多上海的社区基金会都开展了筹款动员,发动辖区居民参与线上线下慈善捐赠活动,助力“壹棵松杯“创投大赛获奖公益项目的实施。本期我们邀请了上海市徐汇凌云社区基金会秘书长欧阳芳与我们一起分享参与“壹棵松”创投大赛以及动员社区筹款的感受和经验。

  上海市徐汇凌云社区基金会简介
  
  上海市徐汇凌云社区基金会(以下简称“凌云社区基金会”)成立于2017年4月,是由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路街道办事处全额出资200万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社区基金会运作原则以营造社区公益氛围为基础、以培养少年儿童公益为支点、以青年社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基金会发展力为方向。

访谈现场
  
  1.问:今年社区基金会的重点工作有哪些?和往年有什么不同吗?
  
  欧阳芳:一方面是上半年的疫情防控相关的工作,最开始是疫苗接种的宣传。3月疫情爆发后,基金会接收了好多捐赠物资,包括企业捐赠、民间捐赠、政府派发以及街道购买的物资,正好我又是物资保供组的,所以那时候我们有几个月都是在做物资派送相关的工作。6月份解封以后,我们又进行了大量捐赠的收尾补齐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项目上的规划,首先是此次基金会申报的“壹棵松杯”创投大赛项目“金塘小区‘一米视角’童话乐园”的后续落地。项目前两天已经收到了仁德基金会的拨款,后面我们需要去和项目负责人张燕老师签订协议进行第三方拨付,后续还要进行跟踪反馈,预计会持续到明年6月份。
  
  其次是我们我们想跟复星合作一个项目。我们之前有个民政购买服务的“儿童社区舞台”项目,复星基金会想要在这个项目的基础上和我们大手牵小手,做一个“科技小天使”这样的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项目,侧重点在于素质教育、赋能和志愿服务这些方面。
  
  我们计划在儿童社区舞台这个项目的基础上再去拓展其他学校和社区方面的资源,提升影响力。之前这个项目因为疫情有所搁置,但是10月份我要去跟一家社会组织沟通一个可以申请专利的科技小发明的项目。这家社会组织本身是有企业背景的,资源也比较丰富,本身已经有一系列成熟的活动了。我们计划将复星再邀请过来给予支持或者是进行资源整合。
  
  我们最初参与“新力杯”的项目针对的服务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后来慢慢发展到了小学生。在大学生资助方面,我们之前就和华理有比较紧密的联系,与高校合作资助了很多贫困大学生。但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服务我们目前还是空白的,我们也希望通过“科技小发明”这个项目拓展项目的受益群体,形成从小到大的结构。当然老年服务也在我们的规划,因为我们这里都是纯住宅小区,刚需肯定是一老一小。
  
  2.此次贵基金会的项目“一米视角”童话乐园在“壹棵松”创投大赛中取得了金奖。您认为社区基金会参与创投大赛的意义在哪里?贵基金会的经验是什么?
  
  欧阳芳:基金会参加创投大赛,从大方向来说肯定是有益的。一方面我们能更加紧密地把握市民政局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能够扩大基金会自身的影响力,同时也能从外部吸引投资落地,从而更好地服务本社区。
  
  从细节上来说,我觉得参加创投大赛对于我们来说越来越简单了,程序和流程都有所简化。这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因为太繁琐也是增加了我们的负担。我第一次参加创投大赛时还不太懂,没有经验,当时也安排了一些培训教学。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加创投时我们从3月份就开始准备项目申报书,就连汇报PPT都做了好久,今年对我们来说就轻松很多,没有那么紧张。
  
  以前我参加新力杯的时候都是倾注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从今年开始我觉得应该多去培育一点自治力量。像张燕老师她们都很有经验,不仅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也有自己的团队,项目整体就是由张燕老师去负责的。而且张燕老师本身就是小区的居民,跟居委有进行过初步沟通,社区居委很支持这个项目。我们这边的话主要是根据团队的问题和需要进行协助和资源协调。
  
  3.问:那凌云社区基金会辖区内这些自治团队目前情况怎么样?能够设计出完整项目的自治团队数量大概有多少?
  
  欧阳芳:我们有很多居委和街道的自治项目。有些是居委请第三方来,也有些是居委自己自己来承办,那这中间执行的团队可能就是社区内的一些自治团体。我们这些群团组织里有很多有专长的能人和达人。比如以前我们资助过一个绘本屋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执行方本身就是一个专业团队,从落地执行到项目宣传都开展得有声有色。还有社区的瑜伽班、太极拳活动,也都是这些能人和达人来做的。如果他们要去申请项目的话,基于专长来设计申请也是可以的。
  
  4.在今年的99公益日中,贵基金会的获奖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筹款效果。你们在如何动员社区自治团队、社区居民参与以及学习互联网平台规则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欧阳芳:我们没有长期的互联网筹款项目,99公益日其实就是我们进行筹款动员的重要契机。我们社区基金会是从2018年新力杯开始参加的99公益日活动,之后每届创投获奖后就会参加。
  
  往年的话我们除了线上宣传之外还会进行一些公益集市之类的线下活动,像今年我们主要是依靠自媒体和社区社群进行动员。我们9月7日发了一个公众号推文,当天我就发到了我们基金会的群里进行宣传。我们主要的筹款抓手第一是发动身边的力量。我们同事设立了自己的小团队,发动团队成员的力量来捐。像我们新一届理事会的陈理事长是梅陇三村的党总支书记,也在社区内大力宣传。另外我们本身就有一些活动、项目和社区志愿者的社群可以开展宣传。
  
  第二是街道内各社区居委。我们会发到居委主任群里去请大家转发,也会请居委发动本社区居民。虽然他们可能个人出力不多,但是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建立小团队。当然这中间有挺多也是街道领导支持的,包括我们自己捐的。第三是项目团队就是张燕老师发动的。张燕老师本身也是华东理工大学的老师,我跟她说可以发动学校的老师包括项目群里的一些人脉资源。
  
  我们今年筹款效果还不错的原因主要是社区基金会本身有一定的基础和本土知名度。我们第一年参加互联网筹款的时候发动非常积极,还在线下办了三四次筹款活动。这几年里我们也是资助了很多本街道的项目,积累了一定的本土知名度和公众信任度。所以有的居民看到是我们发出去的就会捐,包括居委也不会拒绝我们的宣传请求。
  
  5.就您的观察,凌云街道居民参与互联网筹款的积极度如何?原因有哪些?
  
  欧阳芳:其实今年居民参与99公益日筹款的积极性比我们预想的要低一点,我们一开始设定的筹款额度是2万,后来观察了一下实际的捐赠态势调整到了一万。当然最后我们也是筹满了的。
  
  原因的话第一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社区基金会的本地知名度和资源。我们其实能链接到的人群还是有很多年轻人的。如果是居委活动的话参加的都是那些老面孔,比如楼组长之类的。但是项目的参与对象就可以不一样。除了服务老人的项目,这几年基金会开展了很多公益市集、亲子活动和儿童类项目,参与者都是年轻人和亲子家庭。我们之前合作过的有全职妈妈、亲子家庭,包括那些项目里受助的大学生也是可以链接的资源。
  
  当然我觉得还是要看筹款项目本身的。第二是项目的本地性,要让居民感觉到和捐赠和自己的关联。比如这次捐赠的主项目是“壹棵松社区公益行”,从腾讯公益生成海报时显示的是“为上海市辖区社区居民筹集关爱”。上海市这个范围太广了,难以突出我们社区的元素。所以我发现一些经常参与社区捐赠的居民热情积极性也没有那么高了。有些居民看到“一起捐”的海报文字,可能就会产生误解,认为这不是捐给社区的,可能会捐到上海市其它社区去。
  


基金会生成的一起捐海报
  
  第三是项目是否能够契合居民的实际需求。“一米视角童话乐园”这个项目在小范围内比较受认可,可能还没有打动太多居民,只是停留在跟居委协商的层面。一方面居民对于公益项目的认知更多的还是传统的济困扶弱项目,对于理论性强的项目相对兴趣度会低一点。另一方面因为我们街道是住宅型小区,老人还是比较多的。有些老人可能觉得儿童乐园和自己关系不大,他们觉得陪伴服务、社区食堂这种更符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儿童乐园、儿童议事会之类的活动,还没有引起广泛的共鸣。
  
  6.您认为未来社区基金会进一步培养社区居民公益意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互联网筹款的契机在哪里?
  
  欧阳芳: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意识层面的宣传,我在想要是跟学校合作是不是更加能突出宣传效果。我们可能要更多地尝试跨出去,因为我们最初的合作都是在社区开展的,跟居委的合作比较多,相对而言社校合作就比较少。所以首先我觉得跟学校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尤其是不要仅限于以往的那几个学校,要拓展出更多合作的高校。包括今年我们要开展科技小发明的活动也是要跟学校合作的,可以看看这个项目的效果,如果推动得比较顺利的话,以后未尝不是一种方向。
  
  其次我希望能够有长期开展的项目,这样既能够有持续性也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我们现在的大部分项目都是按年开展的阶段性的项目。有个长期的项目是暖心资助,我们从成立就开始资助中学生、华理的大学生还有患重病的学生。我们本身的定位就是资助性基金会,这样的项目是有必要的,但这种比较偏向业务性质。像“儿童社区大舞台”这个项目我们之前也是想过要长期做下去的,但是因为资金和各方面的问题后面不一定会做。
  
  当然微资助和微创投也是很好的形式。但是微创投我没做过,也需要赋能教学。我们之前就是排摸招标,但不算创投大赛。我们这里现在马上要做社工站了,社工站就是想整合所有的社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资源,微创投这种形式就很适合他们。然后社区能人的话我们可以去挖掘,现有的资源也就三四个,我觉得潜在的还是有的,需要继续挖掘。主要是整体的配套管理制度和资金能够到位。